民间收藏大抵是为了研究、发现和增值,文物是非凡的先民留给后人的恩泽,所以,研究、发现是收藏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增值乃属收藏者理当得到的回报。经验表明,收藏者尽的义务越多,得到的回馈也会越多。因此,有人说“收藏的实质是价值的发现,而所谓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比如历史、工艺,然后才是货币价值。”
这是颇有见地的。因为文化价值体现了,货币价值也就在其中了,反之亦然。“文革”时期无人搞收 藏,人们避之唯恐不及!就是因为古董的文化价值被人为地扭曲了。当时,优秀文化遗产被诬为 “四旧”,被说成是“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产物”,无人敢言内在的文化价值与货币价值,保存者还有可能因之招致横祸。
改革开放以后,收藏进入人们的生活中。今天凡与“古”沾点边的东西,都越来越具有收藏价值与市场销路。为什么?世道变了,变得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了。艺术品市场、古玩城、拍卖行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公、私博物馆愈办愈多、愈办愈好。最近几年,收藏环境更为喜人。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纷纷利用电视媒体强大的传播功能,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把收藏这一反映当今社会主流的文化内容,及时地播送至中华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他们精心打造的“鉴宝”、“天下收藏”、“民间寻宝”、“艺术玩家”等文化栏目,在向亿万观众传播文化知识的同时,又凭借这些平台,在持宝人、专家与媒体之间搭起平台,推动着我国民间收藏事业的发展。
如今,文物艺术品买卖合法,收藏者从中获利匪浅。2007年中国嘉德秋拍,创下3项世界纪录:仇英《赤壁图》拍出7952万元人民币,创下了中国绘画拍品的纪录;清乾隆御制西湖十景集锦色墨(10锭)以448万元人民币的高价,创下中国古代文房用品类拍品的纪录;明代“永乐六年银作局”50两银锭成交价达1568万元人民币,创下了银锭拍卖的纪录。花费如此昂贵的代价,得到这些国宝后,能不善加珍藏?
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保存中华文化的精华,留下民族发展的基因,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这个意义上说,收藏者多多益善。我国收藏者已有7000万人之众,然而只有那些真正热爱中华文物,在守望中能够解读藏品的历史含义,发现内在文化价值者,才可能真正体验到收藏的乐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