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到访的朋友们,你们好,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伞行业竞争的现状,行行都有竞争,伞行业也不例外,下面,我们从3方面为大家讲述伞行业的竞争。 1、中国伞具企业与国外伞具经营企业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全球范围来看,得益于无可比拟的劳动力资源,使世界伞具制造业已经完成了向我国大陆的转移。欧美日等国基本已经没有规模化生产。但就伞具的开发设计和营销而言,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仍占有相当大的领先优势。原有制造商依靠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除了保留小部分最高端产品的生产外,已完全成为设计者和进口批发商。大部分中国制伞企业长期以来在国际市场上以OEM模式贴牌生产并出口,只能获取微薄的利润。而国外经销商仅仅以品牌和渠道,就能获取超过国内制造商十数倍的利润。因此,目前绝大部分中国伞具企业尚无法与美国的Shedrain Corporation、Totes ISOTONER Corporation,德国的老牌厂商Euroschirm Knirps,英国的James Smith and Sons,日本的Uniqlo、Kohnan等大型伞具贸易商相抗衡。 2、国内制伞企业数量众多,但区域产业集群现象突出 在国内竞争方面,目前我国制伞行业已发展成为拥有生产企业超过2000家,从业人员上百万人的庞大的产业体系。但受制于行业集中度不高,产品技术含量低,品质档次低,缺乏独立的流通渠道等因素,使得业内竞争十分激烈,并以价格和产量为主要竞争手段。目前,我国伞具行业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仅有200余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制伞企业仅有30多家,主要集中在福建、浙江两省,并在上述两省形成了特色产业集群。依据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关于授予中国轻工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的行业规范》和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关于授予中国制伞行业特色区域荣誉称号的行业规范(试行)》,相继评定了福建省晋江东石镇“中国伞都”、浙江省上虞崧厦镇“中国伞城”和浙江省萧山南阳镇“中国伞乡”三个特色区域品牌。 根据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制伞专业委员会的统计,福建省晋江东石镇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晴雨伞及制伞原辅材料生产和出口集散地,全镇已有4个制伞专业村和3个伞业工业区,成品加工及配件企业超过300家,直接从业人员27000人,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有132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制伞企业13家,32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多家企业跻身行业前列。在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进行的2006年“中国名牌”评比中,包括本公司在内的4家晋江制伞企业获得“中国名牌”荣誉。2003年,全镇成品伞产量3.25亿把,占全国总产量的29.5%;成品伞出口量2.58亿把,占全国总出口量的33.6%。 浙江省上虞崧厦镇也是以制伞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特色区域,制伞业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58%,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有30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制伞企业5家。浙江省萧山南阳镇的制伞业占全镇工业经济总量的68%,伞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35%,全镇制伞企业120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此外,拥有制伞企业超过100家的浙江省建德三都镇、福建省南安诗山镇也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伞业生产基地。 上述制伞业特色区域产业集群的兴起,都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乡村工业化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我国制伞业内竞争正向高低两个层次分化 目前销售收入低于500万元的中小型制伞企业占到国内制伞企业总数量的90%。这部分企业主要运用传统工艺、使用传统材料生产主要用于普通用途的晴雨伞产品,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效应不明显,销售手段单一,竞争相当激烈,直接导致了目前我国晴雨伞产品出口“一高三低”,即出口量高、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牌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的现象。 另一方面,国内少数优势厂商已经逐步摆脱了OEM贴牌经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外观设计创新、打造品牌效应、提高全系列产品供应能力和销售模式创新等手段,形成了技术和品牌优势,获得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认可,在各自细分市场上居于相对优势地位。例如,以内销为主的杭州天堂伞业集团有限公司,已经在国内晴雨伞市场占据了领先地位。而本公司则依托多年海外市场品牌和营销渠道的建设,使“梅花”品牌近年来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并成为中国晴雨伞出口的龙头企业。 |